两年前,Jack还坐在书桌前,不断刷着手中的数学竞赛题,眼前是几何、代数、数论的重重迷雾,心中充满了对突破的渴望。彼时的他无法预见,两年后的自己,作为从狄邦肯思这座年轻、充满活力的学校中诞生的第二届毕业生,竟能成功收获牛津大学工程专业(预)录取通知书。
回望更早之前,他曾在普通初中的高压下身心俱疲,无奈转战国际教育体系,选择了一所环境宽松的学校。他这样描述那段时光。察觉到自己的潜力正被埋没,他最终找到了狄邦肯思。
改变,
从踏入肯思开始。
01
从公式到现实,
投石机唤起的物理热情
在结束IGCSE课程的学习后,物理老师Thomas布置了一个A Level尝鲜小课题:制作投石机并计算其抛物线轨迹。看似简单的任务却点燃了Jack的兴趣,于是他试着从新学的有关抛物线分析的物理知识着手,当众多同学仍在试错时,他已给出了精准的计算。那是Jack第一次意识到知识不仅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利器。“一个运用了物理知识的方案,相较于其他单纯的尝试,是降维打击。”也是从那时起,Jack感受到了“将所学运用于现实中”,相较于纯粹的数字分析,所能带来的更巨大的成就感。
彼时,他还参加着数学老师开设的竞赛课后课,但物理的吸引力已经不可抗拒,并且他越来越意识到物理与自己之间的高度契合。通过竞赛,Jack发现了物理和数学的相似性,两者都涉及不同的学科板块——几何、代数、数论与力学、电学、电动力学等——但他发现自己总能快速将物理题目归类到相应的领域,而数学题目则让他难以灵活跨越学科的界限。他意识到,自己对与现实相关的知识学习更为敏感。
对数学和物理均难以割舍的Jack最终还是定下了物理的大方向,这种触手可及的成就感,促使他和同学牵头创立了学校的Physics Club。“当时我们想做个无线充电系统,同学提议从特斯拉线圈开始尝试。"Jack回忆道。这支由五六个学生组成的团队,在Jack和另一位同学的指导下,研究了电容、电感和电路原理,随后便开始采购材料、组装焊接。
当12万伏高压装置首次通电时,所有人屏息等待预想中的电弧,可放电顶端毫无反应。连续三周的测试,他们反复检查电路、更换元件,甚至重新制作线圈。"所有的焊接点我都一一检查,所有的参数也显示正常,但就是看不到电弧。"暑假前的最后一次实验,Jack仍心有不甘。假期里,他独自重新组装设备,并在深夜的房间关掉所有灯光进行测试。当金属镊子缓缓靠近线圈顶端,一道幽蓝电弧突然跃起,在黑暗中划出转瞬即逝的光痕。原来,他们早已成功,只是功率过低导致电弧微弱得肉眼难辨。
这段经历最终被写进了他的大学申请文书中。它不仅承载了Jack对物理最初的热情,更彰显了团队协作的精神与死磕到底的韧劲。在这座新鲜的校园内,Jack找到了真正的兴趣所在,也找到了能够让热情燃烧的土壤。丰富的资源和平台、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课堂上的讲解、实验室的实践……一切引领着他迈向更广阔的舞台,探寻物理的奥秘。
“
02
持续追踪,动态指导,突破迷茫
在升学指导老师林恩恩眼中,两年前初见Jack时他还是一个对未来迷茫的孩子,随着交流的深入,Jack所提及的过往经历令她敏锐地捕捉到Jack对逻辑推理和科学探索所抱有的极大热情。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林老师开始循循善诱:“你有没有想过数学和物理之间的关系?你做物理题时的兴奋感,和解数学题时有什么不同?
这一个问题开启了Jack对热爱的深刻思考。他不仅开始主动比较数学和物理的学习体验,还在林老师的指导下研究起当时的梦校帝国理工所开设的数学、物理各专业的课程大纲和教学风格,制作表格、总结信息,最终找到了差异所在,也在理论推导与实际应用之间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狄邦肯思,升学指导并非仅是一次性建议,也不是每学期一次的家校三方面谈,而是一个动态调整、持续追踪的过程。她每月定期与 Jack 进行深入对话,帮助他梳理新的思考,并调整方向。在 Jack 逐渐展现出对物理与工程的强烈兴趣后,林老师更决定为他寻找校外拓展资源。
于是她将Jack介绍给从事物理研究的朋友。在一次周末的闲谈中,Jack 近距离接触了真正的物理学者,他聆听着关于理论物理、实验物理和工程应用的讲解,渐渐意识到自己更偏向于动手实践,而非埋头推导公式。与此同时,他更领悟到,大学专业的细分远小于以往任何阶段的学习经历,在作为高中生的他看来非常细小的领域,在大学亦被分成更多研究方向,“对于我来说,在未来弄明白我真正感兴趣的细分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正是他最终选择申请牛津大学工程专业的原因,它允许学生在入学后的一两年选择工程类目下更细分的专业,如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等,由于Jack的A Level选课没有选择化学、生物相关,也几乎没有系统学过工程,因此牛津的工程专业给予了他更宽广的道路和更多尝试的机会,等待入学后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一个细分领域。
03
从“抽奖心态”到牛津Offer,
升学指导的破局
IGCSE大考之际,考虑到这是Jack在几年的松懈后真正意义上需要开足马力备战的全新战场,加之如若成绩不错他能有申请校内巅峰奖学金的可能性,为帮助他提升士气与信心,林老师让Jack定下大考目标,最终他为绝大多数科目定下了A*。这份对自己的期待如同投名状一般留在了林老师那儿。“事实证明他的学习能力确实很强,除了英语外几乎都是A*。”
如同一针强心剂,Jack意识到一分付出一分回报,半开玩笑地对林老师说道:“我抽个奖试试牛津行吗?”林老师随即回答:“你如果真的想,就把牛津当成真正的目标,而不是以抽奖的心态。如果你想读帝国理工,就应该把牛津作为目标,把帝国理工作为相匹配的选项,求其上才能得其中。”
在持续鼓励下,Jack接下了挑战,认真准备起了高难度的申请。文书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对过往经历的总结,更是展现学术潜力与求知热情的窗口。整理过往的项目,结合Jack所申请的不同专业——工程、电子电气工程、设计工程,最终定下了在文书中展现的三段经历,前文所提及的特斯拉线圈突出了Jack对硬件的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他因自身兴趣而参加的无人机图像识别系统的学习项目实则体现了自学能力与软件学习能力,第三个项目芯片游戏编程则展示了他软硬件结合的驾驭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不同的项目突出了不同特质,同时与申请的专业高度契合。
“这些内容都和林老师以及狄邦集团升学项目总监唐老师聊了很多,打磨了很久。”Jack回忆道,“升导老师们和我不断迭代、修正的过程很重要。无论是结构、措辞、衔接还是内容占比,我们都在一点点修改,每一个版本之间的差别看似微小,但如果拿最终稿与初稿对比,那就是天差地别。”
如今Jack的电脑文件夹里躺着二十多个与文书相关的文档,那都是升导老师们为给予Jack最及时的反馈而加班到深夜十点、十一点所付诸的心血。肯思的升学指导,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提供精准支持,帮助学生找到热爱,敢于追逐。从兴趣的发现,到资源的匹配,再到心态的调整和目标的设定,完整的体系助力 Jack 在申请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从容。成功拿到面试邀请后,从Jack入学便开始的对他长达两年的学术发展历程的追踪来到了不容有失的最后一步。
04
模拟面试,
一场思维淬炼之旅
面试是申请的关键环节,如何在短时间内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展现逻辑能力?为了帮助 Jack 适应牛津的面试风格,数学老师潘明越特意组织了多次模拟面试。事后,Jack回忆道:“无论是潘老师的数学课还是Thomas的物理课,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训练我们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讲解,这种训练和面试模式十分相似”,随后他补充道:“我很意外潘老师的模拟面试效果出奇地好,作为数学老师,他更清楚应该如何结构化分析,非常强调整体思路。”为更形象地表达,他将从前自己的讲解比喻成记叙文,而经过潘老师练习之后的讲解则变成了说明文。
在训练过程中,潘老师会先给同学们讲解解题的具体结构,而后让学生轮流上台讲题。讲解完毕,同学们和潘老师都将提出一些反馈,Jack便会在反思后重新讲解,对比哪些方面得到了提升,同时有意识地在下一次进行新题讲解时,留意是否能把所有的提升一次性发挥。“以前在解题时不太习惯讲出来的、习以为常的发生在大脑里的思维过程,在经过潘老师的引导后,就能在考官和教授面前呈现出大脑里完整的解题思路。”
除了校内的模拟训练,每年英国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School, Wimbledon)还会为狄邦肯思的学子组织模拟面试工作坊。相较于学术的精进,这更是一次对细节的严格把控,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面试中更好展现、表达自己的技巧。一对一指导时,老师注意到Jack喜欢背靠座椅,便提醒道:“有时候往后靠代表你对屏幕上的内容并不感兴趣,而身体前倾则能表现出你的兴趣,这能更好地体现你对专业的热情。”
最终,尽管Jack的面试并非一帆风顺,甚至还发生了令教授与他都忍俊不禁的小失误,但那段跨越课堂内外的思维淬炼之旅、那些被老师反复锤炼的结构化思维框架,早已内化成了Jack的逻辑思维能力、反思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与对专业的热情,助力他成功收获牛津(预)录取通知书。
05
在肯思,
找到“野蛮生长”的土壤,
完成从平凡到卓越的蜕变
在狄邦肯思,师生间的紧密合作、学生间的互助与传承,加之持续的自我突破,共同构筑了一片孕育未来学者的沃土。
回想刚进入肯思时,同学们的善意帮助,让Jack迅速赶上了数学课的进度;老师的追踪、陪伴与支持令他发掘能力、释放潜力,踏上追寻热爱的道路;学校组织的支教经历,让他直面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反思过往的荒度时光并更加珍惜如今拥有的一切;师生间的信任及给予学生时间的灵活度助力他有的放矢地逐一突破弱点,放大优势;学长做的面试经验分享,更令他珍视自己所享有的资源,并激励自己回馈学校,带给更多学弟学妹更多帮助,为整座学校的发展带来自己的价值……
在Jack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的学术体系为他提供了坚实的支持。Jack的家长表示,他们从IG阶段开始就选择了肯思,学校在IG和AL阶段的教师教学水平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确保学生在IG和AL大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孩子理化学科的进阶过程中,贺老师和黄老师为他提供了个性化的支持。学校的巅峰项目负责人黄颖老师也在Jack准备牛津面试时,积极为他寻找资源。家长最后评价道:老师和同学们和谐、包容的氛围,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Jack 的成长经历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狄邦肯思开放学习环境、丰富资源和师生共进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不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也成为了一个愿意回馈、勇于承担的个体。
如今,他即将踏入大学的校园,带着肯思赋予他的热情、求知欲与勇气,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而在肯思,故事仍在继续,每一位学子都将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完成从平凡到卓越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