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纠结国际化教育到底香不香?体验一【夏】就知道!
Q:夏令营在什么时间?A:营期二选一:【7月3日-14日】或【7月17日-28日】,也可以两期连报,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深度体验国际化教育的点点滴滴 Q:南京威雅的夏令营有什么特色?A:首先是全英文教学,提供浸润式的语言环境;其次,我们的课程安排覆盖创意艺术、舞台表演、体育♀️️️️、STEAM科技创新⚙️四
2020年以来,对于许多留学生来说,确实是风雨飘摇的一年。疫情肆虐,多国封境;政局错综,动荡不安。有许多家长朋友问,情势都这样了,去海外留学还有必要吗?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确切的答案,因为根据每个孩子和家庭情况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如将这个大问题细化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帮助我们最后做出合理的判断。
留学的“演变”
The Evolution of Studying Abroad
在我读书的年代,十几年前出去的一批留学生,往往会被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打上“差生”的标签——他们会认为,这些学生是因为高考考不上了,没有出路了,留在国内只能上技校,才不得不去海外“镀金”。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留学,其实根本不是所谓“差生”的专利,一些国内顶尖院校的优秀学生,他们的首选亦会是海外顶尖的大学,比如美国常青藤和英国G5,越来越多的人,甚至主动放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转而与世界精英同台竞技,努力进入世界上最顶尖的名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国内的教育资源与教育选择和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仍然相对较少,也会有不少孩子因为不适应传统应试体制,自己的特长也得不到挖掘和发扬。
当然非常值得鼓舞的是,近期国家一系列的举措将学生的评价体系向更全面的方向在发展,特别是在体育和美育方面,我很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高校的选拔方式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化,让我们的孩子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自己所热爱、所擅长的地方,而不用担心总是要去“补短”。
维珍(Virgin)品牌的创始人 Richard Branson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从小就有阅读困难症,对于他来说,靠书本的记忆式学习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上帝为他关了一扇门,却打开了另一扇窗——他的动手能力非常强,而就是因为他格外喜欢实践和尝试,又不怕失败,维珍集团才做到了今天的这个规模。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我一个阿姨的孩子,从小就热爱音乐,但在学校一直被贴着“差生”、“学渣”的标签,也没少挨老师的批评。
但他的妈妈非常支持他,虽然总是在家长会上被点名批评,回家后却从没说过孩子一句,反而非常鼓励他,会安慰他说,“没关系,数学不好又怎么样?妈妈之前数学也不好呀。”
正是因为有妈妈的支持,再加上自己的一腔热爱,他终于在音乐这片领域走出了全新的天地——13岁半的时候就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举办了自己的首场交响音乐会,16岁不到就被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破格录取,现在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交响乐作曲家、指挥家之一。
留学就一定好吗?
Is It Good to Study Abroad?
当然,对于留学这件事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究竟是否要出去留学,还要看孩子本身的性格和适应力。留学对有些孩子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但出去留学并不一定都是好的,我曾经看过一个统计,中国留学生去到海外的院校读书,竟然有一半以上不能毕业。
拿我自身的经历来打比方,我在上海交大念了三年半,在加拿大交换念了半年,我自己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主要是因为海外学校的学习习惯、课堂参与度与上课方式,跟国内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以前认为的好学生,是认真听课、记好笔记的学生,但是在他们那里的好学生,却是上课不断打断老师、提出自己问题的学生。
对我冲击最大的,是在一堂组织行为学的课上,老师将我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辩论,鼓励我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引经据典,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作证。我们小组的成绩很好,可我这门课的分数却很差,原因就在于我总是插不上话,在一群积极主动的同学中,成了最不起眼的“哑巴”。
现在回想起来,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让我们大多数人本能地避免争论,因为我们不想惹别人不开心,一旦遇到这种会产生争辩与分歧的场合,就会忍不住地想要退缩。
但这样的小组讨论,模拟的正是未来社会。在职场中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难题,需要双方开诚布公,将所有问题都丢在台面上,进行“对事不对人”的争辩与讨论。
在海外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并非常适应,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日常也是辩论,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模式,当孩子们未来步入职场、步入社会之后,用处也非常大。
如果我们中国的孩子能够适应甚至胜任这样的课堂形式,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都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更是对未来进入职场和工作岗位的一种预演。
中国学生VS美国学生
Chinese Student VS American Student
那么,海内外不同的学习习惯与教育环境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什么不同呢?
给大家举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例子,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咨询,在上海和芝加哥的办公室都带过应届大学毕业生,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两地毕业的学生处理工作的方法非常不一样。
我在上海的时候,带的大学毕业生都是从国内名校出来的,综合来看都非常优秀。在做管理咨询的时候,当一家公司利润下滑,咨询我们如何解决,我们就会派这些大学毕业生去公司内外各方面了解情况。不少年轻的毕业生打完一圈电话回来,会事无巨细地汇报给我最新的情况如何,然后看着我问道:“领导,下一步要怎么做?”
我其实很头疼,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毕竟一手信息是在你那里。但我也不能表示出来我不知道,总得给他一个计划,然后他就会原封不动地照着做,然后又带了一堆问题回来,问我该怎么办?不过回想起来,我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情况。
然而,当我在芝加哥办公室工作的时候,却发现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情况,同样的任务,当地的毕业生了解了一圈回来后,除了汇报最新资讯,还会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发现了这个现象,我是如何看待的,我觉得下一步我们可以有三种方法,并且分析每一种方法的利弊…… 这恰恰是作为领导最喜欢的,让我直接做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
这是任何一所优秀的学校在教育方式上应该传递给学生的东西——当面对问题的时候,并不一定要用任务思维,而是要用主人翁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或者说愿意多走一步(take one step further),考虑到任务的发布者到底需要什么,给出的一定是达到或者超出预期的东西。这样的人才,未来在职场上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多的机会。
当然,世界在不断发展,是否拥有主观能动性与国籍其实并没有多大关系,只能说,通过我的观察,适应并胜任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更容易拥有这些优秀的品质。
所谓“国际视野”
The So-called "Internatioanl Perspective"
只要提到留学,有一个词似乎逃不过去,那就是“国际视野“。很多人觉得,只要去了国外,就能知道国外的文化,适应国外的环境,了解外国人是怎么思考的。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国际视野最重要的部分。
国际视野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同理心,是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一旦出国,你将会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肤色、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信仰的人,这种差异注定是会带来文化冲击的。但你如果有足够开放的心态,很快就会拥抱这种多元化。
一旦跟别人接触多了,你看到的将不再是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成长环境乃至不同的意识形态,反而会更加了解到,我们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有父母,都有朋友,都喜欢运动,都喜欢音乐,都是一样的“人”。
同时,当中国的学生去海外留学,也会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的情况,这对我们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有着莫大的好处。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念书,在东西方交融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的下一代未来思考问题的方式,一定会比我们这一代人开放很多。这,或许也是留学对于未来整个地球村的重大影响。
以上都是留学可能带给孩子的东西,在海外疫情肆虐、全球局势动态的今天,是否还有必要出去,还是要看孩子和家庭自身的情况,留学生能否适应海外全新、多变的环境,因人而异。但如果各方面都合适,到海外去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必定会是一段受益终生的经历。
活动信息
学部宣讲会及体验日活动
想了解南京威雅各学部更多信息,领略设计与技术等创意课程的奇妙之处吗?南京威雅诚邀您抢先预约尊贵席位!
时间
2021年5月22日、29日
报名链接
Q:夏令营在什么时间?A:营期二选一:【7月3日-14日】或【7月17日-28日】,也可以两期连报,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深度体验国际化教育的点点滴滴 Q:南京威雅的夏令营有什么特色?A:首先是全英文教学,提供浸润式的语言环境;其次,我们的课程安排覆盖创意艺术、舞台表演、体育♀️️️️、STEAM科技创新⚙️四